2008年9月5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去除“流动少年”孽障要有“专门工具”
本报记者 陈锦 通讯员 郏策 涂锋军

  3名未成年人一夜之间狂盗30部手机,两名未成年人盗窃铜材料,几名未成年人购物时的言语冲突竟引发了群架……在玉环县大麦屿经济开发区,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据玉环大麦屿边防派出所统计,今年以来,派出所已查获32起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频繁触及法律的禁区?当地有关部门有哪些应对举措和建议?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赴实地采访。

  现状
  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犯罪引人关注
  今年8月16日早上8时许,玉环县大麦屿边防派出所接到辖区居民王某报案,称其开设的通讯器材店内保险柜被撬盗。接警后,民警迅速赶赴现场调查。受害人王某清点后发现,30部各种品牌手机、少量手机卡和现金被盗,涉案价值达两万余元。
  不久,一条重要线索反馈到办案民警这里:有两名少年拿着十余部新手机到二手商店贩卖,而且开价极低。经过调查,民警把这两人“请”进了大麦屿边防派出所。在证据面前,谢某和李某很快交代了伙同另一人盗取王某财物的事实,原因是没钱上网。经查,这3人都未满18周岁,分别来自河南、贵州和我省乐清市。
  在经济发达的玉环,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大麦屿边防派出所民警涂天亮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在他们查获的案件当中,有32起涉及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犯罪,案由大多是盗窃、寻衅滋事等。

  原因
  监护责任缺位、亲情满足失衡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未成年人频繁触及法律的禁区?
  大麦屿边防派出所教导员卢金跃告诉记者,辖区内民营企业发达,吸引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人员。同时,一些初中毕业的未成年人也跟随父母来到了玉环。
  “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对孩子疏于管理,这些不上学的孩子每天在街头游荡,与一些有不良嗜好的社会青年接触后容易被‘感染’,形成不安定因素。”卢金跃分析说。
  除了父母没有充分履行监护人职责以外,这些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亲情满足失衡也是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之一。“今年以来涉案的未成年人中,就有10人来自单亲家庭。”涂天亮告诉记者,这些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常常感受不到父母的共同关爱,容易被他人诱导走上歧路。
  曾犯盗窃罪的何某来自贵州。他说,在他6岁时父母就离婚了。“跟父亲来到玉环后,父亲从来不关心我。后来,我就每天去网吧上网,没钱时,就去偷东西。”
  此外,这部分未成年人的法制意识较为薄弱。“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不知道盗窃、打架等行为会导致怎样的法律后果,只是想到了就去做了。”涂天亮说。一起手机盗窃案被破获,年仅17岁的嫌犯李某说:“没钱上网了,我就想去偷几部手机来换点钱,从来没有人告诉我这是犯法的,我也根本没有考虑过会为此付出法律的代价。”

  措施
  多措并举为“流动少年”护航
  针对这种情况,也为挽救更多未成年人,当地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提出了相关建议。
  玉环县人民检察院政治处副主任林德汉告诉记者,玉环检察院有一个宣讲团,专门编写了一些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不定期地给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上课,帮助他们补充法律知识。同时,该院还专门指定了一位具有丰富经验的检察官办理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
  由于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在异地会面临更多的心理压力、生活不便等问题,卢金跃建议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且具责任感的社工队伍,加快推动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将来,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不仅可以开展生活帮困活动,还可以为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提供更专业的心理咨询,维护其合法权益,更有力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动机的形成。